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天使,從零歲到33歲社會有太多的時間可以介入殺害小燈泡的王景玉,防範這個事件的發生。
所以小燈泡的媽媽說:「這不是靠立什麼法可以解決,政府應該要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著手,來讓這樣的人消失在社會上。」
律師呂秋遠呼籲一定要做的十件事
1.請不要轉載任何的圖片、電視畫面,畢竟這些都會製造無謂的恐慌與難過。
2.如果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就暫時不要觀看任何媒體,讓自己的心靈休息一下。
3.請不要叫廢死聯盟踹共,人不是他們殺的,他們只是堅持自己的理念而已,但是並不是因為他們呼籲廢除死刑,所以才有隨機殺人案發生。
4.請不要污名化任何群體,精神障礙與犯罪沒有直接關係。就殺人的嫌犯來說,沒有診斷出精神障礙的人,卻有情殺仇殺的情況更多。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經典閱讀:自卑與超越 書摘
作者: 【奧】阿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譯者: 李青霞
版權: 北京明天遠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出版: 2012-12-01
個體心理學发現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歸於三類:職業、交際和兩性問題。每個人對生活意義作出各自的理解時,都精準地揭示出人們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應。舉例如下:假設一個人完全沒有愛情生活或遭受了挫折,并且在工作上也表現得很平庸,還不喜歡結交朋友,感覺人際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造成交往範圍十分狹小,從他在現實生活中作出的自我定位和約束,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是為活著而活著,所以要讓自己免受傷害,以保證平安無恙,因此,自我封閉以減少社會交往成為首選。”看得出,他把活著視為一件艱難且危險的事情,最後只有現實失敗接連不斷,而且生存機會越來越少。 不妨再假設另外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一個人交友廣泛,人脈极強,左右逢源,事業有成,而且愛情生活和睦甜蜜。我們則可以定義為,此類人視“活著”為一個創造的過程,於是他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機遇,其間出現的困難反而使他具有了超凡的勇氣,因為在他眼中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