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瑠公圳尋寶之旅~第三天~瑠公圳第二幹線霧裡薛第二支線

為什麼選擇霧裡薛第二支線作為第三天(最後一天)的行程呢?因為遺跡與文風鼎盛!!

第三天行程
1.公車~台大體育館
  九汴頭、溫州街45、46巷口
2.俞大維故居~溫州街22巷4號
3.泰順街38巷口~橋座遺跡
4.殷海光故居~溫州街18巷16弄1之1號
5.中餐~師大路~貳樓餐廳


第三天行程
1.公車~台大體育館
  九汴頭、溫州街45、46巷口

 2.俞大維故居~溫州街22巷4號
  3.殷海光故居~溫州街18巷16弄1之1號
 4.泰順街38巷口~橋座遺跡
 5.中餐~師大路~貳樓餐廳


第二幹線簡介
原為霧裡薜圳後段。霧裡薜圳是台北盆地內最早有興建紀錄的水圳,建於清雍正年間,乾隆年間周永清籌措資金重修,灌溉台北市西側;因當時水源來自霧裡薜溪(今景美溪),於是稱為霧裡薜圳。後段併入瑠公水利組合後,前段改為排水溝渠,導入新店溪內,現今仍有多段跡循可探查。經公館基隆路圓環,大致沿汀州路走,經新生南路西側,到今溫州街附近的「九汴頭」。後分出 9 條分流,其中含 3 條主支線,分別為第一、第二及第三霧里薜支線。

第二霧裡薜支線
穿越溫州街,經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板橋(今林森北路九條通),北行至牛埔分出西新庄子支線和牛埔支線。本支線、西新庄子支線之圳道大致與新生北路平行。

俞大維
俞大維(1897年12月2日-1993年7月8日),中華民國陸軍中將,籍貫浙江紹興府山陰縣,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交通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等職,在國防部長任內發生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八二三砲戰等重大事件。

求學
1918年10月,俞大維赴美入哈佛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至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博士後),專攻數理邏輯與哲學。留德期間,聆聽過愛因斯坦教授的相對論課程,日後興趣逐漸轉向彈道研究,嗣成為彈道學專家,也由此奠定對兵學之深厚基礎。

自德歸國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國民政府開始著手軍經建設,俞大維出任新設立「駐德使館商務調查部」主任。
1929年6月返國,任軍政部參事。
1930年5月,再度赴德,負責採購軍備,並續習德國參謀教育。有一次政府命其採購大砲,按值計量,可買12門,但運回中國時,卻為15門,詢其緣故,僅輕描淡寫謂:「是送的」。實其將所得佣金,另購砲3門,俞大維先生的熱血報國之心不言而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德國的學生很氣憤,都要回國抗戰,與桂永清、徐培根、李忍濤、陳介生、胡靖安等6人『滴血結盟』,還登了報,宣誓要回國抗戰。
1932年派任參謀本部少將主任秘書,但俞大維婉拒而自願至中央訓練團任兵器總教官。
1933年1月,調軍政部兵工署長,並晉升陸軍中將,積極從事兵工整建與成本會計分析,以落實合乎時代之軍事工業,對當時兵工現代化做出許多貢獻。

對日抗戰
1937年抗戰爆發,俞大維指揮將沿海30餘座兵工廠、鋼鐵廠、材料廠、及兵工技術單位以有限之人力、物力與獸力搬運,陸續西遷內陸繼續生產,為抗戰中國國防工業生產貢獻卓越,1944年12月,調軍政部常務次長,並兼中美聯合參謀部中國代表,負責與美方代表魏德邁將軍協商,爭取美國軍援,當時「阿爾發部隊裝備方案」,使國軍36個師換裝美式裝備,即為此達成之建議。

1946年4月,參加國府、中共、美國代表之3人小組會議,協商戰後還都事宜;5月,獲國民政府頒授青天白日勳章。5月16日,繼俞飛鵬出任交通部部長,任內建立交通資料中心,全國鐵道狀況之自動化,以及郵政開辦24小時服務等事績尤為人稱道。

臺灣時期
1954年,出任國防部長達10年,任內積極整軍建設,促使國軍成為一支現代化之部隊。
1958年8月23日,經歷八二三砲戰,險些殞命。
1965年初,因病辭任國防部長、轉任總統府資政,國防部長一職由蔣經國接任。
1993年7月8日,俞大維病逝,享耆壽96歲,並於台灣海峽完成海葬

殷海光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本名殷福生,是一位生於湖北黃岡的學者,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為臺灣戒嚴時期的自由主義代表人物,亦是被國民黨政權打壓學者中之代表人物。

1938年考取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
1942年大學畢業後隨即考取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專攻西方哲學。
1945年投筆從戎加入青年軍,八個月後因為不適應軍隊生活回到了重慶。

抗日戰爭結束後,以筆名殷海光踏入出版界。
194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之後便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任職,後獲聘為《中央日報》主筆,並擔任金陵大學講師,講授「哲學與邏輯」課程。

1948年11月4日,在《中央日報》上發表《趕快收拾人心》的社論,猛烈抨擊豪門貴族和中國國民黨的內外政策。

1949年,隨《中央日報》到臺灣,仍任該報主筆,代總主筆,同時兼任《民族報》總主筆。同年5月12日,又因在《中央日報》上發表社論《設防的基礎在人心》,直論跟隨蔣中正遷臺的軍政人員為「政治垃圾」,再次觸怒當局,受到中國國民黨的圍攻、批判,並被迫離開《中央日報》,轉任臺灣大學講師,先後開設課程有:邏輯、邏輯經驗論、羅素哲學、理論語意學、科學的哲學、現代符號邏輯、歷史與科學等。同年11月參加在胡適、雷震、傅斯年等創辦的《自由中國》雜誌,為主要編輯之一。

1953年10月25日,與曾追隨孫中山參與辛亥革命的陸軍中將夏聲(1893—1953年)之女、同年自臺大農化系畢業的夏君璐結婚。

1954年,以訪問學者名義赴哈佛大學研究講學一年。一年後回到臺灣,一面在臺灣大學任教,另一方面為《自由中國》和香港《祖國週刊》撰寫了大量的政論文章,他堅持以筆的力量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殷海光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啟蒙精神為準繩,批判黨化教育、反攻大陸問題等時政,為臺灣第一代自由主義代表之一。

1956年3月,夏君璐生下一女殷文麗。

1960年,他在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中曾提供理論分析,認為組黨乃時勢所趨。同年更被《中國季刊》推崇為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為臺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啟蒙者。[1]當時其與經濟學家夏道平同為自由中國半月刊的兩支健筆,因經常直論時政以致最終引起當權者的不滿。其中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最為有名。但是在雷震入獄與《自由中國》被查禁後,他的大部分作品也成為禁書。至此以後,不斷受到中國國民黨政府壓力,或許因此而開始有學者指其為「偽自由主義者」、「文字賣國者」、「知識詐欺­者」,甚至於指責他「從事煽動顛覆」。

1964年,中國國民黨政府停止他在國家長期發展科學補助金每月六十美元補助,這筆補助佔­他最低生活費用的一半;接著,又查禁他交由文星書店出版的著作《­中國文化的展望》,版稅收入因而中斷。

1965年9月14日,他修正《到奴役之路》自序時,寫道:「我近年來常常想,人生就過程來說,有些像一支蠟燭。這支蠟燭點過了以後,永遠不會再燃了。我從來不做秦始皇帝那種求長生不老的痴夢。那些藉語言和幻想編織一幅圖象來把自己躲藏在它裡面的人實在是軟弱的懦夫。世界上最剛強的人是敢於面對逆意的現實真相的人,以及身臨這樣的真相而猶懷抱理想希望的人。現在,我像冰山上一隻微細的蠟燭。這隻蠟燭在蒙古風裡搖曳明滅。我只希望這支蠟燭在尚未被蒙古風吹滅以前,有許多支蠟燭接著點燃。這許多支蠟燭比我更大更亮,他們的自由之光終於照過東方的大地。」

1966年4月8日,殷海光應政治大學西潮學社之邀,在政治大學發表題為《­人生的意義》演講,非常受學生歡迎,這是他發表最後一次公開演講。此後,該篇演講文稿被收錄於香港的中學語文課本之中[3]。這次演講受有關方面壓力,差一點被取消。同年7月,受到政治壓力,臺灣大學不再續聘,受到教育部邀聘為教育部委員卻因理念不符而嚴正拒絕。

1967年,哈佛大學邀其前往研究中國近代思想,中國國民黨政府不允許其出境。當年殷海光因為言論帶有「毒素」而被逼離開臺灣大學,與青年人隔離,隨後凡是被冠以「殷海光的餘孽」的臺灣大學哲學系教師被停聘,人數之多幾乎使哲學系關門。不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教授到臺灣訪問,政府也禁止殷海光與之晤談。而且殷海光生活起居也受到監視。他不堪身心雙重折磨,是年罹患胃癌,病中嗜食芒果,並堅持閱讀著作不輟。兩年後病­逝,享年49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