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2018/4連假三代出遊之霧峰埔里文化藝術深度之旅~第三天

原來台灣「蝴蝶王國」的美名,來自埔里長達百年的蝴蝶史!!
原來台灣「玩具王國」的稱號,埔里超過50年的木工產業,功不可沒!!

第三天
1.木生昆蟲館
2.午餐:安迪貝蒂港式茶餐廳
3.敲敲木工房

 1.木生昆蟲館




 3.敲敲木工房



--------------------------------------------------------

埔里蝴蝶史

台灣,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卻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及亞寒帶等不同氣候類型,加上多變化的棲息地及種類繁多的植物,孕育了豐碩的蝴蝶資源,蝴蝶種類高達418種,當中有52種屬台灣特有種,若以單位面積的蝴蝶種數而言,台灣堪稱世界第一。
依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歷年的調查研究顯示,南投縣的蝴蝶種類有330種,居台灣各縣市之冠,而埔里一帶就分布200多種。

1906~1907年
兩度前來台灣投入蝶類研究的日本著名昆蟲家松村松年,有一次來到埔里,面對滿山滿谷的蝶影,不禁讚嘆這美麗的山城是座「蝴蝶村」。

1917年
原本在埔里街上擔任按摩師的朝倉喜代松,受喜愛昆蟲的日本友人之託,要他幫忙在埔里收集蝴蝶。朝倉就找了15歲的余木生協助,手腳靈活的余木生,一天捉蝶下來至少可以賺個1元,好的時候5、6元也有,這收入比別人辛苦工作了三天的工資還好。
隨著日本國內掀起對台灣蝶類的研究熱潮,朝倉與河村成立「埔里社特產株式會社」,販賣昆蟲標本及當地特產,正式做標本的買賣,而埔里相繼有十來人投入「捉蝴蝶」的行列。

1918年
透過朝倉株式會社由埔里輸往日本的蝶隻時為30萬隻

1919年
增加到60萬隻,大部份的蝶隻都送到岐阜縣的知名昆蟲研究所,而在埔里街上日人所開設的日月旅社,每年夏季時,就湧進日本來台採集蝴蝶的學生。
朝倉寄去日本的蝴蝶,發表了相當多的新品種,像「朝倉鳳蝶」、「朝倉小紫蛺蝶」等都是從余木生的手裡收購的,「當時我們認為賣給他,權利就是他的;像台灣的蝴蝶有很多都是用平山發表的,也是從我爸爸這裡拿去賣給東京井之頭的標本商平山修次郎。」余木生次子、素有「民間昆蟲博士」之稱的木生昆蟲館館長余清金表示。
因意識到自己捕捉到的昆蟲也有發表的權利,余清金在戰後相繼發表了木生鳳蝶、木生綠小灰蝶、木生長尾水青蛾、余清金角金龜等新種蝶、蛾、甲蟲數十種。


1940年
由於受到第2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日本有關台灣蝴蝶的研究便進入衰退期。起先余木生還可透過郵寄將標本寄到日本,隨著戰事越來越吃緊,郵寄也告終止,全家陷入沒工作的窘境。為了家計,余木生一方面擔任輕便車的鐵路工,另外也承包製糖會社的甘蔗來砍。

1942年,美國的廣告公司找上余清金,想要跟他訂購1千萬隻的蝴蝶,打算在每張廣告信封上用玻璃紙放隻蝴蝶,以便增加民眾的閱讀率。余清金一聽1千萬隻,嚇了一大跳,不敢答應,就允對方先捉50萬隻試試。那曉得由於夾上蝴蝶的廣告單效果奇佳,民眾反應熱絡,為了應付逐年增加的訂單,余清金也架構起全台的捕蝶網絡,將台灣推向「蝴蝶王國」之路。

1944年
余清金被徵召到台中機場當警備兵。戰爭期間物質短缺,導致余木生自捉蝶以來所珍藏、捨不得賣掉的蝶隻,因為沒有放置臭丸(樟腦丸)而全部蛀掉,戰爭結束後整批珍貴的蝶隻,全被倒進枇杷城的大排水溝隨流而去。

1950年
余清金24歲那年,他將蝴蝶做成書籤,批發給日月潭的店家銷售。當時嗜好收集蝴蝶的台大工學院教授凌霄來到埔里,因購買蝴蝶而與余清金結識。苦於沒辦法將蝴蝶出口的余清金,後來與凌霄合作,將台灣的蝶類大量輸出日本。5年後,凌霄移居加拿大,余清金也開始以自己的名義申報出口。

1960年
日本白水龍博士出版「原色台灣蝶類大圖鑑」,帶動日本人對台灣蝶類研究及採集的風氣。

1960至1970年
是台灣蝴蝶採集、加工及外銷的鼎盛期,「捉蝴蝶」成為當時廣大的窮困農村,另一個新的財源。當時在台北縣烏來、南投縣埔里、高雄縣六龜及台東縣蘭嶼等地,有成千上萬的人以蝴蝶的採集、加工及貿易為業,單單埔里做蝴蝶買賣的店家就有47家,每年由全省各地送到埔里加工的蝴蝶超過兩千萬隻,也為埔里贏得「蝴蝶鎮」的稱呼。

余清金當時的手下分布在全島有1、2千人,請了幾百位女工在做加工。各地捕蝶人將採集後的蝶隻聚集到埔里後,上品的蝶隻和數量稀少的名貴蝶種,均被運送往各國當作研究標本,數量多且外型較美的蝴蝶大部分則做加工蝶,製成裝飾品;有瑕疵的,則多半成為蝶畫的材料。

隨著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的來臨以及保育觀念的重視,台灣的蝴蝶產業也走入下坡,市場逐漸被東南亞國家取代。原本大家爭相捉取的蝴蝶,在台灣經濟逐漸起飛聲中,「捉蝶仔的」也逐漸殞落。

曾任中華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的陳建志教授指出,棲息環境的喪失,是蝶類減少的主因,其次是商業性的大量採集和外來生物失當的引進。 「我們絕對不能對過去的蝴蝶加工業完全以批判的態度來看它,因為蝴蝶加工業反應當時的社會生活型態,也和台灣的經濟生活改善和被稱為蝴蝶王國息息相關。我們須以寬大的胸襟,來改變一般人對蝴蝶加工業的印象。」陳建志說。(原文)

埔里木工史

1955 年
政府在草屯設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顏水龍先生受聘為班主任並研發手工藝產品

 1956 年
向聯合國與申請技術合作,成立「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為推廣輔導台灣手工業生產,在「美援」技術合作下,聘請「萊特技術顧問團」來台協助指導手工業推廣工作

1959 年
聘請觀光手工藝品設計專家狄露茜(Miss Diana DeRouche),規劃台灣觀光手工業品的發展,輔導項目計有聖誕樹飾物、人造花、玩偶玩具、金銀首飾、服裝等,經此番推廣,使台灣得以更進一步接觸外銷發展的行列。

1961~1967 年
埔里木製產業以台灣觀光景點為主,如日月潭、阿里山、廬山溫泉…等等,開始販賣純手工製作的車枳製品,如飯匙、木筷、木碗、拐杖、木偶、陀螺、相撲、不倒翁吊飾…等。當時來台灣觀光以日本觀光客居多,因此藝品多傾向日式風格;另一方面日商延續著舊有的蝴蝶手工藝社的管道,將木製手工藝品的製造引進埔里美國貿易商看到當時觀光景點的紀念品設計與手工精緻漂亮,透過貿易商得知此為埔里手工藝之作,國內貿易商因而得以開始接到歐美訂單;致使產品開始由內銷轉為外銷,也奠定埔里木製外銷產業基礎。

1971年
日本、美國、歐洲經濟起飛,工資成本提高,外商轉向相對工資低廉的台灣代工,也間接開啟台海外市場商機,台灣貿易商接下歐美大量訂單,開始將木製手工藝品製造業引進埔里,其中大多以聖誕節系列商品為主。自此埔里開始大量製造外銷聖誕飾品,不僅提供埔里鎮民大量的就業機會,也成為世界生產聖誕節系列商品的重鎮。當時埔里擁有大規模生產線的工廠逐漸增加。那時候幾乎鎮上的每戶人家都在從事木製手工藝品加工,到處可見大小林立的手工藝社、車枳工廠、彩繪部、網板印刷工廠等,多數人家的客廳、三合院都變成小型加工廠,粗估至少約有五萬人從事相關行業,較著名的產品有聖誕飾品、胡桃鉗娃娃(如下圖5-圖6所示)。靠著1970年代建立的良好基礎,使代工廠紛紛自己成立公司、手工藝社自行接訂單,不再依靠貿易商,所以從事業者家數越來越多、接單量越來越大

1976年
埔里車枳產業正值顛峰時期,隨後海山工業社(現今敲敲木工房)在手工藝界走出獨特路線-製作音樂盒,最著名的是書本造型的音樂盒,主題包括聖經、世界著名的書籍,書本打開後有聖誕老公公、聖誕樹等主題玩偶。

1979年
埔里木製手工藝產業的興盛時期,登記有案的工藝社約有400多家,若含未登記的小型加工和家庭代工,數量可能超過此所多。「台灣貿易商可以掌控全世界聖誕飾品80%以上的設計、製造、生產產值,並博得「玩具王國」的稱號。埔里當時的外銷訂單,外銷各國比例中80%以上是外銷美國。國外聖誕飾品專賣店90%的商品是台灣外銷品,其中大多數是埔里製。」當時有15家工廠資本額在500萬以上,1971-1987年此時期可說是埔里木製產業全盛時期。

1987 年~
埔里木製手工藝產業衰落的原因
(一)匯率變動
台灣在 1984 年至 1990 年間,臺幣兌美元匯率也由 39.32 元對 1 美元升為 27.1 元,埔里木製外銷產業的利潤減少。

(二)薪資高漲
台灣在 1984 年 8 月 1 日開始實施勞動基準法,台灣勞工意識抬頭,工時也大幅減少,往往延期廠商出貨時間,上薪資逐年攀升

(三)埔里業者前往大陸投資所帶來的衝擊
中國大陸在 1988 年頒布「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積極吸引台商投資。由於中國大陸招商政策以外銷產業為主,台灣業者投資大陸除因幣值所帶來降低生產成本的優點外,尚有產品出口的匯率競爭優勢」

(四)政府政策的轉變
政府政策的轉變,使得產業失去政府支持的力量。「從 1991 年開始,原有的『投資獎勵條例』被『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取代,獎勵的對象也從以往的以特定產業移向產業研究發展以及污染防治設備研究,發展中心也從以往的勞力密集產業轉向資本、技術密集產業,所以半導體產業也就成為此時期的最重要產業

2018年
目前埔里木工廠數量約十家左右,在面臨大陸成本壓迫下,在地產業必需尋求創新,創造差異化,讓過去的代工環境轉型,能為客戶提供設計,創製造新的代工服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