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幸福原來可以學

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心靈導師」,哈佛大學心理學者班夏哈,在企業界掀起一股「幸福學」旋風,包括可口可樂、英特爾等企業,都在學習幸福。他如何教大家重新認識自我價值,並讓企業以「正向領導」,創造更好的團隊績效?


金融海嘯後,暴露出資本主義盲目追求成長的種種弊端,近來西方學者開始出現反思的聲浪:經濟數字是唯一的衡量指標嗎?經濟成長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成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幸福快樂(happiness),但是大家顛倒了邏輯,」哈佛大學心理學者班夏哈,一語點破資本主義的迷思。大家以為經濟成長就會有幸福感,「其實是先有幸福感,才能夠創造成長。」

班夏哈(Tal Ben-Shahar)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心靈導師」,十年前就在哈佛菁英圈掀起一股「幸福學」旋風。

班夏哈將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概念,應用到生活與工作,教導學生認真思考什麼是人生的目的、如何珍視自己的優點、發揮積極影響力。結果選修人數創紀錄,超過一千四百人選修,是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

班夏哈的課程之所以這麼吸引人,是因為他補足了現代人從小到大最缺乏的學習:認識自己的價值、提升生活品質的正確方式。

這幾年,班夏哈的幸福課擴散得更快。在哈佛向全世界開放的公開課程中,他的「幸福學」被瘋狂下載,中國大陸的網站,甚至將二十三堂課全部翻譯為中文。

班夏哈的家鄉以色列,以及墨西哥,都邀請他在高等教育中設計幸福課。金融海嘯後,全球各地企業的邀約更是如雪片般,請班夏哈協助重塑領導信心,包括可口可樂、英特爾、達能(Danone)等,都是班夏哈的顧客。

這位哈佛及企業界最受歡迎的名師,今年六月十八日,將接受《天下雜誌》邀請來台灣演講,首次將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搬到台灣。

釐清目標、認識生活的價值、學習幸福的方法,是大家需要的新學習。下面是班夏哈接受《天下雜誌》採訪的內容精華:

許多人都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要成長、成功,才會幸福、快樂。其實,成功與幸福的關係,正好是相反的。成功不會帶來快樂、更不可能帶來長久的快樂。

實際的情況是,我們是在正向的情緒中,才會感覺更幸福、快樂,所以會更努力、更投入工作,才會創造更好的績效

是幸福快樂,創造成功與成長。如果領導人先提升團隊的正向氣氛、讓部屬感受到激勵,大家就會更願意合作、更有效率,自然就會創造出更好的績效,也就是更成功。

小改變 增加正向能量

這個概念聽起來簡單,但是許多人告訴過我,實際執行上不容易,為什麼?這是大家對於幸福感的另一個錯誤觀念。

幸福感,是細微的感受,提升幸福感,都是從很小的改變開始累積,不會一下看到大幅的躍進。例如我們提升團隊的正向氣氛,不會看到組織大轉型、績效大幅提升。

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這些增加正向能量的小改變的影響力。這些小小的改變,累積出的是持續改變的信心。

當我們看到改變的一點點成效、看到一點點成效被肯定,就比較相信改變是可能的,願意更進一步改變。這就像在一片漆黑的隧道中,看到前面一個小光點,就會相信前面的路是走得通的。

養成習慣看進步、看優點

我們要增加幸福感、提升正向氣氛,首先要學習聚焦優點、聚焦正面訊息,並且養成看進步的習慣。

即使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實際上一定還有些不錯的事情、值得我們高興與感謝的事情發生。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這些正面的事情上,就會慢慢相信,實際情況不像原先想得那麼糟。

我們應該養成習慣看優點、看進步,經常問自己:有什麼好的事情發生?我的優點是什麼?我的部屬有什麼長處?

在每天工作結束前,花幾分鐘想想自己今天的進步、或是開會分享團隊一天的進展,例如爭取到哪些新客戶。

聚焦優點、長處,會讓自己、部屬都覺得被肯定、被激勵,就會提升團隊的參與感與效率,大家更願意承擔、挑戰,團隊表現自然就會更好。

聚焦正面訊息,也與我們解讀的角度有關

我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小有注意力失調症,學習與工作都相當困難。我從十一歲開始就想成為職業壁球選手,但是我二十歲的時候受傷了,夢想破碎;我進入劍橋大學博士班,竟然被開除了,是人生的一大恥辱。

用不同的角度解讀人生挫敗

這些都是發生在我人生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我換個角度解讀,我的故事是:我的注意力缺乏症是件好事,讓我能夠專注在我真正喜愛的事物上,因為唯有我真正熱衷的事情,才能讓我集中注意力。

我二十歲受傷,無法成為職業壁球選手,但是我因此進入大學、發現自己對心理學的興趣;被逐出劍橋博士班,讓我從驕傲自大變得謙遜,我也因此前往亞洲工作,那是我的美好歲月。

一樣的事件,但是不同角度的詮釋,就成為正面的力量。

靜下來 方向更清楚

我們會忽略身邊正面的事情,經常是因為太焦慮、忙亂、刺激不斷,使得我們無法專注。

打個比方,我們每天的生活,經常像在泥水塘中找東西。我們愈是慌張、躁動,水就愈混濁、什麼也看不見。但是如果我們暫時不動、讓水平靜下來,泥巴也就跟著沉澱下來,我們就看得清楚了。

同樣的道理,環境變動愈大、我們愈是要培養靜下來的習慣,不論是瑜珈、靜坐、冥想、氣功、運動都可以。

養成讓自己排除雜訊、專注的習慣,思慮才會更清楚、對環境的感受會更敏銳。

每天的進步講起來或許很小,但是都是持續進步、快樂的動力。(原文)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