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心理學家:爸媽的7個錯誤 會摧毀孩子自信

一般家長都會希望孩子能夠有自信、保持適度的自尊心。研究顯示,有自信的孩子比較不焦慮,在學校表現也更好,更有韌性,與其他人的關係也更健康。但爸媽的哪些做法,最可能適得其反?

美國東北大學心理治療師莫琳(Amy Morin)指出,部分做法可能會帶來惡性循環,讓孩子失去自信,自尊心低落。

以下是莫琳眼中,家長犯下的7個最大錯誤:

1.     讓孩子逃避責任
部分家長認為讓孩子做雜事會給他們壓力,但其實讓他們幫忙家事反而有助孩子成為更負責任的公民,讓他們有成就感。換句話說,叫孩子倒垃圾、洗衣服,都是讓他們相信自己很能幹、有能力的好機會。

2.    不讓他們犯錯
看著孩子失敗、搞砸當然很難受,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在孩子跌倒前防止這一切發生,但不讓他們犯錯,只是搶走了他們學習站起來的機會。

不管孩子是足球大賽前忘了帶釘鞋出門,還是數學錯了好幾題,錯誤都可以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棒的老師,給他們機會建立強大的心理素質,下一次做得更好。

3.    不讓他們面對情緒
在孩子難過時替他打氣、憤怒時叫他們冷靜是很自然的舉動,但要記得我們對孩子情緒的任何反應,都會大大影響到他們情商與自尊的發展。

你可以幫孩子辨識出情緒是怎麼來的,教他們如何自我控制,讓他們未來能夠以符合社會觀感的方式處理情緒。

4.     縱容受害者心態
「我們沒辦法跟其他小孩一樣一直買新鞋,因為我們家窮」,這種說法會讓孩子相信生活中多數事情超出自己能力的控制範圍,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打造更好的未來,也就是說會降低他們的自信。

不要灌輸孩子受害者心態或誇大他們的不幸,反而應該鼓勵他們採取積極行動(例如賣檸檬汁,存錢買想要的東西),這樣孩子會更自信可以掌控自己的未來。

5.    過度保護
把小孩放在溫室保護可以減少你的焦慮,但不讓他們接受挑戰,有害他們的發展。

你該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嚮導,而不是保護者,讓孩子去品味生命,就算放手再可怕也一樣。這樣你是給他們信心,讓他們有能力處理面對的任何事情。

6.    期待完美
期待高是好事,期待過多就不好了,如果孩子們認為家長期待太高,可能甚至會放棄嘗試,反正做不到。

家長要先設定清楚的長期規劃,再給他們短期目標衝刺,讓他們達到長期目標。

7.    懲罰而非規訓
你要讓孩子知道有些行動會引發嚴重後果,但規訓和懲罰不同。被規訓的孩子知道「我做了糟糕的選擇」,被懲罰的孩子會心想「我是壞孩子」。

換句話說,規訓會讓孩子有信心下次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懲罰只會讓孩子覺得沒辦法改進。(原文)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