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表揚孩子,是要「鼓勵過程」但不「稱讚結果」

在YouTuber老高的宣傳下,阿德勒心理學又抓住大家的目光,引起許多關注。

能夠有這樣高討論度的心理學科普影片,是個超級令人樂見的現象,畢竟相對於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已經被忽視很久,很需要受到大家的關注。

藉由老高影片中風趣的討論,許多人得到不少啟發,我也很開心能在那麼生活化的舉例中,重溫阿德勒的相關概念。


如果你之前不曾看過阿德勒的原始理論,單純是跟著影片認識阿德勒,當你一開始聽到老高影片中以下這些句子,不曉得你是照單全收,還是有浮現一點點問號呢?

阿德勒認為,心理創傷壓根不存在,人是不會因為過去而影響到現在的。

阿德勒認為,恐懼也好,自卑也好,都是我們逃避現實的工具而已。

阿德勒的心理治療就是不斷給你灌雞湯、鼓勵你而已。

阿德勒強調,父母不要表揚孩子,老師不要表揚學生。

阿德勒認為,人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很容易改變,只是有的人不想去改變。

希望以下的5個段落,能夠讓你用3分鐘的時間,重新詮釋這幾個影片中的說法,更完整認識阿德勒。

過去,確實會影響現在:阿德勒很重視早期經驗

在阿德勒的理論中,一個人的早年經驗,是人們性格塑成的超重要來源。阿德勒說過,要全面認識一個人,我們必須「順著他走過的路來研究他」(along the path which the patient himself has taken),這個邏輯,好像有點類似蘇打綠和Ella的那句歌詞:「走過的路是一陣魔術,把所有的好的、壞的、變成我的」。

我們現在之所以會是我們,與過去的原生家庭狀態、父母教養方式、早期社交經驗(不論是主觀感受或是客觀現實)等息息相關。舉例來說,阿德勒相當重視「出生順序」,認為家中的老大通常會高度重視權力、老么在證明自我的議題上有高度壓力、獨生子女會因為被父母持續監控,而對外界的敵意容易過度敏感。

那麼,如果我們走過的路是重要的,這條路上有什麼主題該被研究呢?阿德勒的回應是「自卑感」,也是這裡第二個要補充的觀念。

在阿德勒眼中,自卑不只是逃避現實的工具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論的核心。他曾說「to be human means to feel inferior」,認為就是因為我們會自卑,才會有超越,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不足,才會想要進步。一個人沒有自卑感,就不會有追求成長的動力。所以,自卑感完全不是沒必要、不重要的感受,反而是我們極需熟悉的對象,了解自己有哪些自卑的地方,了解自己是如何應對這些自卑感。

也許,自卑感就是我們心理上的血糖,過低時會讓人失去心理能量,過高時則會形成「自卑情結」,阻塞了心理適應,引起偏差的行為。面對這樣的困境,阿德勒心理治療強調,要靠著仔細的自我探索才能克服,也就是第三個要補充的觀念。


阿德勒心理治療不是幫你灌雞湯,而是克服自卑、建立社會連結

阿德勒心理治療目的是希望能讓人擁有調控合宜的自卑感,以及適度的社會連結。藉由早年經驗的討論與重新詮釋,來充分理解個案的自卑感、人生目的、工作態度、感情觀等,並陪伴個案運用自己的勇氣來安排適合自己的生活。因此,阿德勒的心理治療當然不會單向的「灌雞湯」過程(事實上,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心理治療學派要心理師幫個案灌雞湯)。

除了對於臨床上的運用,阿德勒也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一些想法,連結到第四個要補充的觀念。

不是不表揚孩子,是要「鼓勵過程」但不「稱讚結果」

阿德勒曾說過,行為偏差的孩子是缺乏鼓勵的孩子(A misbehaving child is a discouraged child),他認為教育孩子時必須避免責備與羞辱,提醒父母要溫柔,並且要會鼓勵孩子。

如果想要完整認識這裡的觀念,我們必須釐清「稱讚」和「鼓勵」的差別。所謂的稱讚,是針對孩子的行為結果給予回應,有好結果會被稱讚,結果不好就沒有稱讚,例如「你考進前三名很棒!」而所謂的鼓勵,是重視孩子本身的自尊與價值,不拿孩子與他人做比較,並且肯定孩子願意付出與投入的過程,像是「你投入了好多心思真了不起」或「感覺你經歷了令人驕傲的合作過程」。因為阿德勒相信,真實的自尊並非來自他人的稱讚或認可,而是來自於能夠克服困難的過程體驗。

阿德勒認為人可以被改變,但改變並不容易

阿德勒認為,我們的人生是被生活目標所決定的,如果生活目標訂定得宜,就能經營出健康的人生;如果生活目標不切實際,例如「人生一旦需要協助就等於失去尊嚴」、「我的人生要成為眾人喝采的焦點」等,就會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出現困境。

在阿德勒的觀點下,一個人要建立新的生活目標,必須從早年回憶和過去經驗中看懂自己現在的生活目標是什麼、怎麼來的,才有機會重新詮釋過去,完成生活目標的轉換。阿德勒認為,這樣的轉換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充斥著內在與外部阻礙,並沒有「只是你不想」那麼簡單。

最後,引述一句我很喜歡的阿德勒語錄,感謝每位分享心理學知識的人。(原文)

心理學不應是偶而出現大師的一門科學。

心理學的唯一目標,是讓每一個人的本質被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