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要求認同差異
嬰幼兒時期,孩子要求購買的東西通常小又便宜,父母或長輩因為疼愛,經常很隨興的就同意,但慢慢長大後,這種善意卻成了災難,因為只要不同意,孩子馬上在商店大吵大鬧,通常父母不想在大庭廣眾之下丟臉出糗,乾脆掏錢買下解決尷尬!!這種因為年齡大小不同,而不能買或可以買的購物要求認同差異,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難理解,「以前可以買,長大反而不可以」,「有時候可以買,有時候不能買」,大人也感到很困擾,因為自己的標準確實是不一致,當被孩子舉證出來確實有互相矛盾的情境時,本來很耐心的說理開導,轉成大人自己「見笑轉生氣」,與孩子互相對罵起來!!
在全聯尋找媽媽交代要買的食材時,Emma很興奮的跑過來,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小小聲地要求說要買餅乾
我蹲下來摸著她的頭說「Emma想吃餅乾哦!!」
「對啊!!上次同學有帶到學校,好像很好吃的樣子」
「原來是這樣,同學帶去學校吃,但是你沒有吃到。真的咧!!這餅乾看起來很好吃的樣子,那把它列在你的購物清單中,下次如果要買點心的時候,就可以出來買囉!!」
Emma撒嬌的說「又是下次,我很想吃嘛」
「這次我們要買的清單上只有媽媽的食材,爸爸答應你,如果下次編制購物清單時,你說想要買這個餅乾,那我們就直接列上去好不好」
「好吧」Emma不甘願的點點頭
我感動地抱著她說「Emma真棒,雖然很想吃,但是可以忍住,很多的大人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呢,讓我們慢慢練習,用列出清單的方式買東西,加油哦!!」
先同理在說理
一般如果直接說理會變成這樣的對話,「不行哦!!要用購物清單的方式才能買,你忘記了嗎?」,道理當然沒問題,但是聽起來就是太直接了,孩子通常知道不能買,但還是希望爸媽能認同這種突然地想要。
所以即使跟孩子說理的,在過程中我會很重視同理心的運用,同理心的對話方式,簡單來說, 先用口語或肢體認同孩子的想要,而將會說理的內容放在後面,例如我在對話中對於Emma想吃餅乾,在肢體及語氣的表現是摸著她的頭說「想吃餅乾哦!!」,認同後,通常孩子可以把真正理由說出來,「對啊!!上次同學有帶到學校,好像很好吃的樣子」,使用同理心的技巧,最令我驚訝的部分,就是我們以為孩子只是隨興或任性的想要,但事實卻是有想當的差距,他們的要求可能連結了其他事件,或是想要針對哪個缺憾去彌補,多用同理心,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心理的世界。
Emma在想要吃餅乾的情緒上獲得我的認同,在學校因為沒有吃到而想要買的理由,也受到我的同理支持,接下來再進行說理,通常她接受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增加了!!
父母親的購物模式
消費的標準程序~購物清單
購物清單是一種很理智的消費行為,可以把想要的慾望降低,盡量使得將採買的物品接近實質的需要,趁孩子還小多多練習,就可以減少長大後在店裡死拖活拉,或當場演出不服管教戲碼的情形發生
道理與話術
很多人反應,購物清單與同理心我們知道,可是具體的內容到底要怎麼說,孩子才能聽得進去呢!!我會盡量把對話摘錄出來,並附上相關的原理供大家參考,如果還不知道怎麼說,可以試著用我的方法說說看!!
1.千萬記得,與孩子對話,一定要用同理心靠近她
2.別忘記要先同理,再說理
3.寧可下次買,也不能破壞購物清單的消費原則 )
4.大人都不一定夠做到在當下控制自己的慾望,如果孩子做到了,一定要具體讚美做得很好的事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