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Emma昨天晚上堅持從壓歲錢拿1000元到學校,愛心支持小三學長姊的義賣活動。今天送Emma上學後,我跟媽媽2個人心裡開始忐忑不已。
坐立難安的放手時光–「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儘管昨晚信心滿滿的安慰媽媽,請她放心。但我後來又多想到「Emma本來就是對別人比較大方的孩子,這次的消費需求是同學促發的,且是為了幫助別人」,我怕她會因此過度大方。然後也擔心「孩子帶這麼多錢在身上,會不會不小心弄丟了?」「如果Emma真的把錢花完,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回家,那該怎麼處理呢?」……
諸如此類的想法,在手邊的事情告一段落,稍微有空閒時,總會冒出來,緊緊揪著我們的心。
緊張刺激的時刻來臨–答案即將揭曉!
放學後,我們照慣例去接Emma。才見面,我跟媽媽便壓抑不住一整天牽掛的心情,小心翼翼的開始發問。
我:「同學真的有帶1000塊去嗎?」
Emma:「有!還有○○(另位同學)也帶了2000塊去。」
我:「那……妳買了些什麼呢?」
Emma:「(迫不及待的分享)我買了1個鉛筆盒、2隻鉛筆、1支螢光筆,還送了1支鉛筆。」「花了40塊錢。」
聽到她的回答,我跟媽媽差點笑出來,因為我們預設的情境通通都沒有發生。心裡的大石頭落下同時,我跟著好奇起其他也帶了大鈔的同學們的狀況了。
我:「喔!那個帶2000塊的同學買了什麼?」
Emma:「(認真思索)嗯……沒有耶!他好像從來沒有離開教室。」(孩子的世界果然不如我們想像的單純……)
我:「那其他帶1000塊的錢同學有花完嗎?」
Emma:「我不知道。」
Emma的購物決策歷程–以「需要」為主
而我也相當有興趣Emma購物的抉擇歷程,所以繼續問她「怎麼會想買這些呢?」Emma一臉認真的回答,買鉛筆盒是因為原本的快壞了,買鉛筆是因為快用完了。至於螢光筆,則是被雙頭的設計吸引,所以才買下。
我:「那除了這些還有看到那些想買的嗎??」
Emma:20分鐘的下課時間根本就不夠,有好多東西,我還看到一隻很大的布偶被買走」我心裡想也對,Emma衝到攤位後很可能在驚訝、興奮的心情中,四處張望與瀏覽就花掉10多分鐘。等她心情稍微平復,從方才瀏覽各攤位義賣的商品中再篩選出購物清單,實際可買東西的時間也所剩不多了。
不過從Emma買回來的品項,以及她自己陳訴購買的理由都是基於「需要」較多,僅有螢光筆是因為「想要」,除了讓我們鬆了一口氣,也更堅信對於Emma理財教育的成功。
放手讓孩子嘗試,遇見意想不到的美妙風景
這2天的小鬧劇,也讓我學到寶貴的一課:教養有趣的地方在於,常常孩子都不如我們擔心的那樣,以Emma這次的表現來看,通常我們越願意放手讓孩子去冒險、嘗試,他們都能有超越我們想像的表現。
如果我們可以能從孩子小時候,慢慢放手讓他們練習做選擇、為生活負責,其實好處多多。因為冒的風險不大,而且容易補救。趁孩子還小讓他們有多一些練習的機會,並從過程中體驗犯錯。父母也可以藉此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回歸正軌,讓孩子從經驗中學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相較於因著自己的擔心、想像,否決孩子冒險與練習的機會,無形中也會阻礙孩子跟父母表達、溝通的意願,同時也少了嘗試錯誤與修正的機會。到後來,孩子陽奉陰違闖出來的禍,也不會是這麼容易收拾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