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自律~才是現代孩子最應該具備的一個能力

在數位時代下,人手一台智慧手機或是平板電腦,龐大的資訊量,競爭著我們的專注力。

如果連成人的專注力都因為電子產品而越來越短,那大腦還在發展中的孩子,又應該與電子產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呢?

前史丹福商學院講師艾爾(Nir Eyal)說,比起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更重要的其實是讓小孩學會「自律」。

雖然平板電腦成為許多忙碌父母最得力的保母,但是不少專家學者,仍質疑電子產品對小孩大腦發展,可能造成的傷害。

根據《CNN》報導,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研究發現,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的兒童,其主管語言與認知能力的大腦白質也越少。

該研究針對年齡在3到5歲之間的孩子,而這些孩子每日的電子產品使用量大約在兩個小時左右,超過官方建議的一個小時以內。

電子產品到底可不可以給孩子用?讓孩子用多久的時間?這已經是現代父母最大的煩惱。

比起討論電子產品使用應該限制多少時間,前史丹福商學院講師艾爾表示,父母應該藉機交給孩子現代人最需要的一項能力,那就是「自律」。

「父母都想要一個聰明專注的孩子,尤其是在這個數位干擾無所遁逃的世界。」艾爾說,「在未來,世界上只會有兩種人:注意力被電子產品掌控的人,與擁有專注能力的人。

而艾爾認為,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及早培養孩子自律自主電子產品使用的能力

電子產品自律怎麼教?艾爾指出,父母應該及早開始。當孩子開始吵著要用手機,或是與你討價還價平板的使用時間,那麼跟孩子好好溝通的時候就到了。

艾爾建議,父母應該與孩子討論,電子產品刻意讓使用者成癮的設計,與過度使用可能的負面影響。在孩子充分理解後,給孩子自主空間決定適當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我原本以為我的女兒會要求使用一整天的電子產品,」艾爾說,「但是在理解電子產品的風險後,她每天自我約束看兩部兒童節目,總共大約是45分鐘的時間。」

艾爾指出,父母應該讓孩子做出具體約定,像是用手機鬧鈴,自我約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自律,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

隨著科技越來越普遍,不只是孩子,連大人都急需自律能力。而及早開始練習自律,可以讓孩子在這充滿數位干擾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

「不要小看孩子的自制能力,」艾爾說,「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孩子自己執行的規則,不是父母對他的要求。」

艾爾表示,父母強硬訂定的規則,只會讓孩子想盡辦法去逾越這些規則。唯有與孩子充分的溝通與相互理解,才能夠培養孩子遵守對自己的約定。(原文)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研究顯示,想快樂就不要提早退休、不要買房子,也不要當律師

在充滿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時代,所有人都在找尋讓生活更快樂的方式,《CNBC》專欄作家帕爾墨(Alex Palmer)檢視了數百項學術研究,訪談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快樂研究者,他發現選擇某些狀態,你有機會更快樂。


快樂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它與各種不同的心情、情緒、感覺和個人特質有關。帕爾墨檢視了數百項學術研究,尋找有科學支持的、追求長期快樂的方法。

接下來就是其中幾個最有趣的、獲取快樂的訣竅:

1.租房子,不要買房子
「該租屋還是該買房?」這個問題已經折磨人非常久,而且沒有簡單易懂的答案;必須考量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個人預算、家庭規模、地點等。

不過,如果你想過得更快樂,答案或許就是租屋。

2017年,《每日電訊報》向5,800位參與者進行調查,嘗試判斷是租房子的人比較快樂,還是擁有房子的人比較快樂,並聚焦於財務狀況對快樂和壓力水準的貢獻。結果顯示,租用單戶住宅的人壓力程度最低。

這項調查發現,租房子的人,住房花費佔支出的比例通常比較高,但擁有房子的人,將金錢列為最大憂慮的機會也一樣高。與擁有房子的人相較,租房的人更有可能表示自己擁有良好生活工作平衡。

此外,租屋者比房屋擁有者更享受在家中放鬆,房屋擁有者比較有可能將旅行列為快樂的重要關鍵。

這不代表租屋一定比較快樂。擁有房子有其好處,買房代表你得費心維護它,也會帶來額外開銷;如果不想處理這些事,就可以考慮租屋,簡化你的生活並減輕壓力。

2.不要提早退休
提早退休是許多人的夢想:誰不想在50歲、甚至是30歲的時候,就擺脫朝九晚五的生活?然而,提早退休不一定有助心理健康,也不一定能讓你更快樂。

跨領域研究發現,提早退休的人,快樂程度通常不如65歲才退休的人。

此外,研究者檢視了美國、英格蘭和11個歐洲國家的記憶力測驗數據,結果顯示,愈早退休,認知能力下滑的幅度就愈大。

這項研究並不代表工作的特定元素有助維持認知能力,但研究共同作者威利斯(Robert J. Willis),也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指出,就算工作本身無法刺激這方面的能力,也有證據顯示社交和人格技能有其重要性,例如早起、與人相處、了解主動和信任的價值等。

一定有很多提早退休的人非常滿意這個決定。任何一個財務規劃師都會告訴你,快樂退休者和不快樂退休者之間的差別,就是退休之前有沒有做好計畫。

看更多:34歲退休不夢幻? 理財專家談早早退休的5個缺點

3.擁抱「變老」
先別管中年危機了,事實上,變老是很不錯的快樂指標。

一項亞伯達大學的縱向研究,找來14-43歲的參與者,請他們自行定義並回報他們的幸福程度。

結果發現,長達25年的研究期間中,參與者在年齡增加之際,通常也會變得更快樂。就算控制了性別、婚姻狀態、失業、健康等因素,快樂程度還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

重點就是,別再擔心變老了。比較有可能的情況是,無論你5年之後是什麼模樣,你都會變得更快樂。


4.別當律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1990年進行的研究發現,律師承受憂鬱之苦的機會,是其他人的3.6倍。研究者指出,律師比較難找到快樂的主因有三:

1.審慎是擔任律師的主要條件之一,那也常會轉化為懷疑一切或悲觀。
2.年輕律師得面對龐大壓力,又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在其他的工作環境中,這樣的工作條件常會導致士氣低落。
3.律師的工作常是零和遊戲,亦即你的勝利是其他人的失敗,隨之而來的超高競爭性,常會拉低工作滿意度。
美國律師協會的2016年研究指出,律師有酗酒問題的比例,高於任何職業族群。

5.有目標的抱怨
研究者針對400位大學生進行調查,詢問他們對現任或前任男女朋友的不滿之處,想藉此了解快樂的人通常會怎麼抱怨。他們發現,快樂的人在抱怨上通常較為「深思熟慮」,亦即他們希望能藉由抱怨,協助解決問題的肇因。

研究者表示,比較注重管控自身抱怨的人,或許比較偏好工具性的抱怨,而非表達性的抱怨。

下一次你準備向朋友抱怨某件事時,可以試著這麼做:別急著開口,先思考一下你的期望,以及該如何改善現況,不要只是單純地發洩。(原文)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心理學家:爸媽的7個錯誤 會摧毀孩子自信

一般家長都會希望孩子能夠有自信、保持適度的自尊心。研究顯示,有自信的孩子比較不焦慮,在學校表現也更好,更有韌性,與其他人的關係也更健康。但爸媽的哪些做法,最可能適得其反?

美國東北大學心理治療師莫琳(Amy Morin)指出,部分做法可能會帶來惡性循環,讓孩子失去自信,自尊心低落。

以下是莫琳眼中,家長犯下的7個最大錯誤:

1.     讓孩子逃避責任
部分家長認為讓孩子做雜事會給他們壓力,但其實讓他們幫忙家事反而有助孩子成為更負責任的公民,讓他們有成就感。換句話說,叫孩子倒垃圾、洗衣服,都是讓他們相信自己很能幹、有能力的好機會。

2.    不讓他們犯錯
看著孩子失敗、搞砸當然很難受,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在孩子跌倒前防止這一切發生,但不讓他們犯錯,只是搶走了他們學習站起來的機會。

不管孩子是足球大賽前忘了帶釘鞋出門,還是數學錯了好幾題,錯誤都可以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棒的老師,給他們機會建立強大的心理素質,下一次做得更好。

3.    不讓他們面對情緒
在孩子難過時替他打氣、憤怒時叫他們冷靜是很自然的舉動,但要記得我們對孩子情緒的任何反應,都會大大影響到他們情商與自尊的發展。

你可以幫孩子辨識出情緒是怎麼來的,教他們如何自我控制,讓他們未來能夠以符合社會觀感的方式處理情緒。

4.     縱容受害者心態
「我們沒辦法跟其他小孩一樣一直買新鞋,因為我們家窮」,這種說法會讓孩子相信生活中多數事情超出自己能力的控制範圍,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打造更好的未來,也就是說會降低他們的自信。

不要灌輸孩子受害者心態或誇大他們的不幸,反而應該鼓勵他們採取積極行動(例如賣檸檬汁,存錢買想要的東西),這樣孩子會更自信可以掌控自己的未來。

5.    過度保護
把小孩放在溫室保護可以減少你的焦慮,但不讓他們接受挑戰,有害他們的發展。

你該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嚮導,而不是保護者,讓孩子去品味生命,就算放手再可怕也一樣。這樣你是給他們信心,讓他們有能力處理面對的任何事情。

6.    期待完美
期待高是好事,期待過多就不好了,如果孩子們認為家長期待太高,可能甚至會放棄嘗試,反正做不到。

家長要先設定清楚的長期規劃,再給他們短期目標衝刺,讓他們達到長期目標。

7.    懲罰而非規訓
你要讓孩子知道有些行動會引發嚴重後果,但規訓和懲罰不同。被規訓的孩子知道「我做了糟糕的選擇」,被懲罰的孩子會心想「我是壞孩子」。

換句話說,規訓會讓孩子有信心下次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懲罰只會讓孩子覺得沒辦法改進。(原文)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幸福原來可以學

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心靈導師」,哈佛大學心理學者班夏哈,在企業界掀起一股「幸福學」旋風,包括可口可樂、英特爾等企業,都在學習幸福。他如何教大家重新認識自我價值,並讓企業以「正向領導」,創造更好的團隊績效?


金融海嘯後,暴露出資本主義盲目追求成長的種種弊端,近來西方學者開始出現反思的聲浪:經濟數字是唯一的衡量指標嗎?經濟成長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成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幸福快樂(happiness),但是大家顛倒了邏輯,」哈佛大學心理學者班夏哈,一語點破資本主義的迷思。大家以為經濟成長就會有幸福感,「其實是先有幸福感,才能夠創造成長。」

班夏哈(Tal Ben-Shahar)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心靈導師」,十年前就在哈佛菁英圈掀起一股「幸福學」旋風。

班夏哈將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概念,應用到生活與工作,教導學生認真思考什麼是人生的目的、如何珍視自己的優點、發揮積極影響力。結果選修人數創紀錄,超過一千四百人選修,是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

班夏哈的課程之所以這麼吸引人,是因為他補足了現代人從小到大最缺乏的學習:認識自己的價值、提升生活品質的正確方式。

這幾年,班夏哈的幸福課擴散得更快。在哈佛向全世界開放的公開課程中,他的「幸福學」被瘋狂下載,中國大陸的網站,甚至將二十三堂課全部翻譯為中文。

班夏哈的家鄉以色列,以及墨西哥,都邀請他在高等教育中設計幸福課。金融海嘯後,全球各地企業的邀約更是如雪片般,請班夏哈協助重塑領導信心,包括可口可樂、英特爾、達能(Danone)等,都是班夏哈的顧客。

這位哈佛及企業界最受歡迎的名師,今年六月十八日,將接受《天下雜誌》邀請來台灣演講,首次將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搬到台灣。

釐清目標、認識生活的價值、學習幸福的方法,是大家需要的新學習。下面是班夏哈接受《天下雜誌》採訪的內容精華:

許多人都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要成長、成功,才會幸福、快樂。其實,成功與幸福的關係,正好是相反的。成功不會帶來快樂、更不可能帶來長久的快樂。

實際的情況是,我們是在正向的情緒中,才會感覺更幸福、快樂,所以會更努力、更投入工作,才會創造更好的績效

是幸福快樂,創造成功與成長。如果領導人先提升團隊的正向氣氛、讓部屬感受到激勵,大家就會更願意合作、更有效率,自然就會創造出更好的績效,也就是更成功。

小改變 增加正向能量

這個概念聽起來簡單,但是許多人告訴過我,實際執行上不容易,為什麼?這是大家對於幸福感的另一個錯誤觀念。

幸福感,是細微的感受,提升幸福感,都是從很小的改變開始累積,不會一下看到大幅的躍進。例如我們提升團隊的正向氣氛,不會看到組織大轉型、績效大幅提升。

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這些增加正向能量的小改變的影響力。這些小小的改變,累積出的是持續改變的信心。

當我們看到改變的一點點成效、看到一點點成效被肯定,就比較相信改變是可能的,願意更進一步改變。這就像在一片漆黑的隧道中,看到前面一個小光點,就會相信前面的路是走得通的。

養成習慣看進步、看優點

我們要增加幸福感、提升正向氣氛,首先要學習聚焦優點、聚焦正面訊息,並且養成看進步的習慣。

即使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實際上一定還有些不錯的事情、值得我們高興與感謝的事情發生。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這些正面的事情上,就會慢慢相信,實際情況不像原先想得那麼糟。

我們應該養成習慣看優點、看進步,經常問自己:有什麼好的事情發生?我的優點是什麼?我的部屬有什麼長處?

在每天工作結束前,花幾分鐘想想自己今天的進步、或是開會分享團隊一天的進展,例如爭取到哪些新客戶。

聚焦優點、長處,會讓自己、部屬都覺得被肯定、被激勵,就會提升團隊的參與感與效率,大家更願意承擔、挑戰,團隊表現自然就會更好。

聚焦正面訊息,也與我們解讀的角度有關

我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小有注意力失調症,學習與工作都相當困難。我從十一歲開始就想成為職業壁球選手,但是我二十歲的時候受傷了,夢想破碎;我進入劍橋大學博士班,竟然被開除了,是人生的一大恥辱。

用不同的角度解讀人生挫敗

這些都是發生在我人生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我換個角度解讀,我的故事是:我的注意力缺乏症是件好事,讓我能夠專注在我真正喜愛的事物上,因為唯有我真正熱衷的事情,才能讓我集中注意力。

我二十歲受傷,無法成為職業壁球選手,但是我因此進入大學、發現自己對心理學的興趣;被逐出劍橋博士班,讓我從驕傲自大變得謙遜,我也因此前往亞洲工作,那是我的美好歲月。

一樣的事件,但是不同角度的詮釋,就成為正面的力量。

靜下來 方向更清楚

我們會忽略身邊正面的事情,經常是因為太焦慮、忙亂、刺激不斷,使得我們無法專注。

打個比方,我們每天的生活,經常像在泥水塘中找東西。我們愈是慌張、躁動,水就愈混濁、什麼也看不見。但是如果我們暫時不動、讓水平靜下來,泥巴也就跟著沉澱下來,我們就看得清楚了。

同樣的道理,環境變動愈大、我們愈是要培養靜下來的習慣,不論是瑜珈、靜坐、冥想、氣功、運動都可以。

養成讓自己排除雜訊、專注的習慣,思慮才會更清楚、對環境的感受會更敏銳。

每天的進步講起來或許很小,但是都是持續進步、快樂的動力。(原文)

耶魯最紅的一堂課:6步驟讓你更快樂

一門教導學生,如何變快樂、更幸福的課程,成為耶魯大學創校以來,最熱門的一堂課。其實不管是校園內,或職業場上,「快樂」成為學生和大人們無止盡的追尋。

當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桑托斯(Laurie Santos)在今年春季班開設「如何變快樂」課程,她大概想都沒想到,這會成為耶魯大學創校316年來最受歡迎的課程。

這門課全名為「心理學與美好生活」(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共有1200名學生選修,一間教室塞不下,還必須開另外幾間教室同步視訊授課。

Quartz曾於一月報導,美國各大學愈來愈多與快樂有關的課程,背後原因無非是美國政治對立愈來愈嚴重,以及外界愈來愈關注,高壓環境嚴重影響社會精英心理健康。

桑托斯說,許多學生期望在苦苦追逐學術和專業成就時,同時擁抱社會連結和生活滿意度,而這門課就是在回應他們的需求。

看更多:芬蘭人為什麼全世界最快樂?

一開始,桑托斯希望課程能幫助學生走過壓力、憂鬱,並跨越心理挑戰。隨後,課程又涉及如何選擇一份有意義的職業,以及人生中想追尋的事物那麼多,如何區分哪些是能帶來豐足成果的追尋,哪些又是空洞的理想?

而需要這些答案的顯然不只有學生,桑托斯的課程紅到校園外,許多媒體都競相採訪這位「快樂學」老師。

桑托斯告訴TODAY:「大人們其實一直在想,怎麼樣活得更好,更快樂。在心理學的世界裡,真的可以找到好答案。」

以下就是桑托斯快樂學課程的其中6個要點:

一、用對的方式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都汲汲營營於某些事物,認為它鐵定能帶來快樂,像是薪水豐厚的工作、完美的學業成績等,但桑托斯說,實際上,當你得到了,你會發覺,你沒那麼享受這些成果。

我們也把好多時間花在臉書和推特等社群媒體上,儘管研究已經指出,社群媒體與憂鬱和焦慮有關。

花過多時間黏著小小的螢幕,我們卻忘了真正讓我們開心的事:真實人生,而在面對面的社交互動,你才可以真正看到人們臉上的緋紅、微笑,或是眨眨眼。「時間富裕」也能帶來開心,你的行事曆上空空的,於是再也沒有什麼擋在「你」和「悠閒」之間。

二、挪出時間表達感激

桑托斯說,一天挪出個10分鐘,想出讓你心懷感激的5件事,就可以讓你專注於值得欣喜的事,並提升你的幸福感。

而怎麼表達感激也很重要,你不能只是機械式的說出「謝謝我的房子、伴侶、小孩,」桑托斯說,「你必須花些時間好好感受,去細想『少了這個,我的生活會變得怎麼樣?』」

人生裡的禮物,通常來自值得你感激的人,所以,表達感激時,真心去想想那個幫助你的人。

三、為某人做一點貼心溫暖的事

舉手之勞做好事的人,倍感幸福。這包含小小的善舉,或是更慷慨的善行。

桑托斯本人最喜愛的一個研究報告就指出,那些把錢花在他人身上的人,特別快樂,因為慷慨捐贈會讓施予者產生「熱光效應」(Warm glow effect)

另一項研究也發現,與陌生人簡單的互動,比方說在捷運或飛機上與陌生人攀談,尤其可以提振心情。研究人員發現,一般人會預設其他人不想跟不認識的人互動。但事實上,簡單的聊聊能為談話雙方都帶來快樂。

四、每天找一些時間「用心感覺」

每天騰出5或10分鐘「用心去感受」,可以讓你更快樂。你可以自己選擇感受的形式,像是冥想、在安靜的地方坐下,或是閉上眼睛感受當下。

桑托斯自己喜歡做慈心冥想(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過程中,她思索著參與她生活的人們,以及關心的人們,然後默默的送出祝福,像是「祝福他快樂、安康」。這樣的祝福,讓桑托斯覺得對親愛的人送出了愛的保護。

看更多:想要更快樂 有一件事你現在就能做

五、大量運動、充足睡眠

運動不僅對你身體好,還可以讓你感到幸福,並減緩憂鬱症狀。

桑托斯還說,另一個快樂的簡單魔法就是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剝奪會讓心情灰濛濛的。

六、每天練習快樂行為

其實就像健身一樣,你猛然一天做好幾個棒式運動,但後來幾天都不做,並不能帶來什麼效果。

桑托斯說:「你練習了上面所說能帶來快樂的事,並認為如此就能長時間快樂、永遠幸福,但事實絕不會是如此。」

「我真正想告訴學生的是,你絕對可以變得更幸福、更快樂,但這絕非一蹴可幾的」,桑托斯說,有耐心點,要想看到生活習慣發生真正的改變,學生必須每天都要對自己負責。(原文)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不分心】爸媽最該教給孩子的一個能力,卻很少人做到

大部分家長都想把孩子養得聰明專注,並特別注意孩子不要因為數位產品分心,難以聚焦,像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就不讓孩子過度使用螢幕。

史丹佛商學院畢業生兼教師愛亞爾(Nir Eyal)認為,這是因為,未來世界上會有兩種人,一種人只會放任他們的注意力和生活受到其他人控制,另一群人則可以自豪地宣稱自己「不會分心」。

愛亞爾相信,不會分心正是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而且很多家長都沒有把這個能力教給孩子。經過多年研究,他發現很多家長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讓孩子有足夠的自治權力去控制自己的時間。

他認為,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該讓他們學習管理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即便失敗了也會是很寶貴的學習經驗。

愛亞爾的女兒5歲時就會不停抗議玩iPad的時間不夠,這時候夫妻倆知道該做點什麼了。

愛亞爾夫妻冷靜下來,盡力尊重女兒玩iPad的需求。他們盡可能簡單地向孩子解釋,太常使用平板會導致做其他事情的時間變少。

當時還在讀幼稚園的女兒,正在學怎麼看時間,愛亞爾向女兒解釋一天就只有這麼多時間可以用,如果花太多時間用app、看影片,在公園跟朋友玩、游泳、跟爸媽相處的時間就會變少。

愛亞爾也告訴女兒,iPad上面的app跟影片是一些超級聰明的人做出來的,就是為了讓她上癮,讓她養成觀看的習慣。透過這樣的說明,他提高了女兒媒體識讀的能力。

愛亞爾相信,讓孩子知道遊戲公司和社群網絡的目標都是販賣娛樂和人際關係,並藉此透過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來獲利。

5歲小孩也許不容易聽懂這些,不過愛亞爾相信鍛鍊女兒決定要花多少時間在電子產品上、建立自己的規則是很重要的。

他問女兒,一天想花多少時間在電子產品上,並給了女兒決定權。他以為女兒會回答「玩一整天」,但女兒最後決定只要看兩個Netflix節目就好,也就是45分鐘。他問女兒,45分鐘對你來說是合適的嗎?女兒點頭,雙方達成協議。

現在愛亞爾的女兒已經10歲,很懂得控制玩電子產品的時間,會自己調整、分配一天的行程,還會叫亞馬遜語音助理Alexa定時提醒她超過使用時間。

重點是,設定規則的是女兒本人,不是家長。如果他違規了,出來唸他提醒他的不是家長,而是語音助理。

愛亞爾藉著這個例子表示,不要低估孩子的自治能力,透過健康的討論,讓孩子自己判斷需要多少時間來做哪些事情,他們才能養成即使家長不在身邊,也不會分心的能力和自制力。(原文)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巴菲特如何教小孩理財?

教導孩子財務責任該從幾歲開始呢?又要教給孩子什麼樣的金錢觀呢?巴菲特分享了他的經驗與想法。


股神巴菲特很小就擁有理財的觀念了,在6歲時,曾以25美分購買6罐裝的可樂,然後以每罐5美分的價格售出,小賺5美分。他也曾經挨家挨戶地販售雜誌和口香糖。

巴菲特表示,「我最重要的啟發來源,就是我的父親。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從他那裡學到早早養成正確習慣的重要性。存錢是他教會我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巴菲特十分了解教導孩子財務責任的重要性。

家長在教導孩子金錢觀念時,最大的錯誤是什麼呢?巴菲特的答案是,「家長有時會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之時,才開始與孩子討論金錢管理,但其實家長可以在孩子念幼稚園時就開始。」

時機相當重要
是的,你沒有看錯:幼稚園。

研究指出,3歲之時,大腦發展已完成約80%。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3-4歲的幼童,已經能理解基本的金錢概念;到了7歲時,與未來財務行為有關的基本概念,通常已經發展完成。

巴菲特表示,「教導孩子金錢觀念、以及如何正確管理金錢的重要性,大多數家長都知道。」然而,知道和有所行動是兩回事。

普信集團(T. Rowe Price)在2018年的調查中,收集了1,014位家長(擁有年齡介於8-14歲的小孩)和超過1,000位年輕成人(18-24歲)的回應。14%的受訪者表示,家長從來沒有與他們討論過財務議題。而在家長曾與他們討論財務議題的受訪者之中,僅有4%表示,家長是在他們5歲之前就開始與他們討論;30%表示,家長是他們15歲之後才開始與他們討論。

巴菲特教給自己孩子的事

2011年,巴菲特協助製作孩童動畫《秘密百萬富豪俱樂部》,而在動畫中,他就是一群學生的導師。這部動畫總計26集,每集處理一個主題,例如信用卡如何運作、為何追蹤你把錢放在哪裡很重要等。他表示,「《秘密百萬富豪俱樂部》教導的事物,我也全都教給了我的3個孩子。它們全都是適用於商業和人生的簡單課程。」


巴菲特在這動畫裡,教導孩子的重點分別是:

1.如何讓思考更有彈性

鼓勵孩子不要在初次嘗試失敗後就放棄。未來,他們遇上財務挑戰之時,創意思考和跳脫框架的能力必定能派上用場。

訓練活動例如:與孩子一同前往美術館,討論每部畫作的不同風格。接著,鼓勵他們畫點什麼,並請他們思考除了畫筆之外,還能使用哪些工具。

給予孩子挑戰,請他們為家中的廢物找出新用途,將垃圾變為寶藏,例如將瓶蓋當成棋子、將穀片空盒變為雜誌架等。這有助教導他們批判思考、節省金錢,以及保護環境。

2.如何開始存錢

富蘭克林(Ben Franklin)曾言,「存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協助孩子學習管理金錢的重點之一,就是讓他們了解「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差別。

訓練活動例如:給孩子兩個錢筒,一個用來存錢,另一個用來放可以花的錢。每當他們獲得金錢之時,例如紅包、零用錢等,就與他們聊聊他們想要怎麼將這筆錢分為存款和花用。

3.如何區別價格和價值

我們全都曾經選擇購買比較貴、品牌比較酷的鞋子或裝置,不去買那個用起來一樣好、但比較便宜的類似產品。

可以協助孩子了解廣告商的各種手法,以及如何判斷事物是否值得購買。

訓練活動例如:列出超市採購清單,然後與孩子一同檢視傳單、報紙和網站,看看清單上的物品是否正在促銷。比較價格,看看某件物品在哪個地方買最便宜。

與孩子一起拿本雜誌、挑選其中一則廣告。問他們:它是在賣什麼?這則廣告嘗試傳達什麼訊息?哪個地方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這則廣告給他們什麼感覺?它如何說服他們購買產品?

4.如何做出好決定

做出聰明決策的關鍵,就是思考不同選擇如何影響未來的結果。

巴菲特建議以身作則,並在進行決策之時,與孩子討論你的決策,以及它們未來可能產生的骨牌效應。例如:「我們想買台新電視,但冷氣已經壞了,我們得存錢修它。如果不存錢,到了夏天屋裡就會很熱。修好冷氣後,我們就可以考慮要不要買電視。」

讓孩子在如何存錢上,養成做出好決定的習慣。例如,他們想買某個遊戲;問問他們是否真的需要,還是說,他們其實可以用租借的。

「永遠不嫌早」
想要幫助孩子擁有成功的未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財務習慣。

巴菲特說:「這永遠不嫌早。無論是教導孩子一元的價值、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別、存錢的價值──它們全都是孩子在非常年幼時就會遇到的概念,能夠幫助他們了解這些事,當然也最好。」(原文)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壓歲錢都是要先存起來!!

金錢心理學:意外之財不是自己的錢,通常會亂用而且很快速的花光
解決的方法:存到自己的戶頭,最少21天或六個月產生擁有感之後才可以動

紅包SOP
1.計算紅包總金額
2.加計平日零用錢餘額
3.總計可存入銀行金額
4.到銀行補摺機補摺,查看存入前金額與年度利息
5.使用ATM存款機,將金額存入
6.補摺確認數字

1.計算紅包總金額(Emma)
 2.加計平日零用錢餘額(Yoyo)
3.總計可存入銀行金額


4.到銀行補摺機補摺,查看存入前金額與年度利息
5.使用ATM存款機,將金額存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