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四種教養方式,哪種最成功?

為人父母沒有SOP手冊,所有的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後,才開始從做中學。你是否曾想過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父母?或者你現在正在使用的教養方式為何?心理學家歸納了4種教養方式,哪種最好?



你的孩子將來會變成怎麼樣的成人,並不完全歸功或歸咎於你,然而數十年來心理學家已經證實,父母的教養方式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跟別人建立關係、面對挑戰跟把握機會的態度。因此意識到自己所採取的教養方式,並適時調整,將對孩子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 (Diana Baumrind)與史丹佛學者麥考比(Eleanor Maccoby)與馬丁 (John Martin)定義出4種主要的教養方式:寬容式 (permissive)、權威式 (authoritative)、忽略式 (neglectful)、獨裁式 (authoritarian),廣泛應用於當今兒童心理學研究中。


寬容式教養

高度回應孩子需求、對孩子要求低

寬容式教養的父母採取開放式溝通,比起給予孩子方向,通常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這一型的父母很少設定或者執行規則或期望,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開心。寬容型的父母比起執行父母的角色,更像以朋友角色在跟孩子相處。他們通常會避免與孩子正面衝突,並在孩子遇到困難或壓力時,傾向於答應孩子的請求。


採取寬容式教育的父母通常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不會給予太多指導跟建議。雖然與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是許多父母夢寐以求的親子關係。


但是過度的寬容可能會不小心變成縱容,孩子成長過程中面對挫折時,因為父母建立起「不想做就別做了,不嘗試也沒關係」的觀念,可能容易傾向很快放棄。


權威式教養

高度回應孩子需求、對孩子要求也高

權威式教養的父母會為孩子制定明確的規則和期望,但同時保有彈性,並試圖理解孩子。


這類型的父母雖然有強烈的個人主張,但會經常與孩子溝通:會用心聆聽並把孩子的意見、想法和感受納入考量。他們允許「自然後果」發生 (例如孩子不願意念書,結果考試成績很差),但會利用這些後果引導孩子反思與學習。


權威型父母會培養、支持並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並通過誠實、公開的「家庭討論」指導孩子進行推理並發表想法,建立起孩子的價值觀。擁有權威型父母的孩子通常很自律,而且擅長獨立思考。


同時權威型父母與寬容型父母不同,不會害怕與孩子發生衝突,因為他們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也相信真理愈辯愈明。這樣的教養方式下,由於親子雙方都是獨立思考的個體,孩子長大後,與父母也較會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討論與溝通。


忽略式教養

對孩子需求回應不高、對孩子也沒有要求

忽略型的父母主要讓孩子自求生路,這通常是由於父母本身也不太關心自己的需求,或者光是照顧孩子的三餐生活就已經自顧不暇了。


這類型父母不常提供孩子指導和關注,本身自尊心也較強,常常忙於與自己的自尊或私人問題鬥爭,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忽略型教養的父母很少參與孩子的生活,也很少制定或執行規則,對孩子幾乎沒有要求。


這一型的父母在外人眼中看來,常常被認為冷漠,或者對孩子漠不關心,但他們有時並不是故意的,研究人員發現忽略型的父母,常常在經濟或身心狀態上都有難解的狀況,使他們無暇顧及小孩的心靈發展。


獨裁式教養

對孩子的需求回應度低、對孩子的要求卻很高

這一型的父母態度強硬,對於規則的制定和執行非常嚴格,很少考慮孩子的社交情感和行為需求。當孩子對父母的要求提出質疑時,獨裁型父母與權威型父母不同,不會與孩子進一步溝通,而是表示「因為我說的,所以你要做」。


獨裁型父母對孩子是單向溝通,傾向給予命令卻不傾聽,所謂「嚴厲的愛」正是獨裁型父母的特徵。


為了掌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獨裁型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不喜歡孩子的質疑或反對,也不喜歡聽到不同的意見,久而久之孩子難以在心靈上與父母親近。


那麼,科學家與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最適合?

當然對每個孩子來說,因為本身個性不同,應該要根據孩子本身的特性因材施教。不過整體而言,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權威式教養的父母,更有可能培養出獨立思考、自力更生跟社交能力強的孩子。


權威式教養下長大的孩子並非沒有心理健康問題、人際關係煩惱或藥物濫用、自尊心低落的問題,然而這些情況在寬容式、忽略式以及獨裁式教養下的孩子中發生的比例更高。


混合型或許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式,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個體情況,適時採用不一樣的教養方式,但必須注意邏輯要一致,否則孩子在價值觀的建立上可能會感到混亂。


有些父母很擅長跟隨情況調整教養方式:例如採取權威式教養的父母,會在孩子生病時改用寬容式教養,放鬆一些規定,例如讓孩子飯前吃冰淇淋。寬容型教養的父母也會在孩子安全受到威脅,例如穿越馬路時,變得更嚴格,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都要抓緊孩子的手。


教養方式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學習,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歸根究柢,觀察和判斷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課,什麼樣的教養方式適合自己的家庭跟孩子,又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進行調整,能夠靈活運用的父母最可能發展出一套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天下)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你的價值不該在他人的嘴上!不被看好的人生,要被你自己看好

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你要敢於讓別人失望,這是你自由的契機。如果你要專心地做好你認為重要的事,你是無法期待所有人都肯定你及認可你。



有些時候,你需要承受他人的冷嘲熱諷,也要承受背地裡的攻擊和莫名的曲解,被投射而加以評論也在所難免。


這些不被看好、被不以為然的歷程,從我們在原生家庭,進入學校(小社會),再到我們成年後進入成人的社會,特別是職場領域,都難以避免。


甚至沒有緣由地遭受排除及打壓,不實的惡意謠言,也總紛飛,特別在你展現出自己的能力,與認真地想面對自己的任務和責任時。


你可能不想阿諛奉承,避免進入複雜的權力結構,或不想以位階權威來看待職場關係,也不想惡意解釋人性或曲解他人的行為,你只是做自己覺得要做好的事,完成對自己的要求。


但當攻擊、排擠、背地的惡言惡語仍不斷發生時,你從震驚、疑惑、痛苦、恐懼,到懷疑自己及怪罪自己,深信是因為自己惹人厭,所以被驅逐、嘲諷與攻擊。


於是,你恐懼到覺得絕望,不平到覺得無助和低落。


其實,你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犯下什麼滔天大罪要受到眾人排除。只是,你太低估了人性,也小看來自人內在心理的恐懼及投射。


當你越來越提升了,別人就越容易看見自己的停頓,當你的能力越來越受肯定,別人就越來越恐懼自己被忽略。


「嫉妒」和「自卑」是互動關係中非常微妙的情緒。當一個人的「嫉妒」和「自卑」沒有出口時,就容易形成了「恨」及「怨」,然後就會轉變成攻擊及破壞。


你不需要因此去理解他們,想盡方法替他們辯解,或刻意強迫自己要包容那些傷人的行為。如果你這麼做,實在是太漠視自己的感受,也太習慣用合理化的善解人意來掩飾別人的惡意。


不要強求贏得惡人的讚賞

你真正要聚焦、要明白的是,你的價值不該在他人的嘴上,然後,分辨清楚無論別人嘴上怎麼說你、調侃你、中傷你,或是刻意的人身攻擊,那都與你無關。


他們之所以如此表現,是因為他們的心中已經存在了一個他們腦袋中以為的你、想像的你、歧視的你,或是失焦的你,然後又為了自我認知的平衡,一直拿這樣的偏見來評論你。


例如,一個人看見你的優勢或是長才,不僅沒有肯定和欣賞你的能力,還瞬間湧現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也許是自卑,也許是見不得別人好的酸味,也許是自憐,


無論如何,反映的是因為他並不善於面對自己、坦承自己,於是他會在腦中趕緊浮現揣測和想像,以扭曲的方式幻想你是靠多少關係、是如何謠言惑眾、是如何諂媚,因此不勞而獲。


他會想像出各種扭曲的情節和劇情,以此自以為合理地解釋你為何有成就或成果。有了這些想像出的各種理由,他就不用面對他自己的自卑和輸了的感覺,


只要心中辱罵你幾聲,或是傳訊息給別人醜化你幾句,他就好過多了。


這一切和你有關嗎?

事實上和你無關,因為那是他心中的劇,也是他善於逃避面對自己的伎倆和防衛模式,你無法更改,也影響不了。


如果,你遲遲無法劃清這個分別而在他人的內心劇中也軋上一角,並且上演自己內心的怨恨和憤慨情節,那麼,你所上演的內心劇情,也和他無關,


而是你過去囤積壓抑的情緒陰影和傷痛,再度爆發開來,再次把你拉進黑暗漩渦,折騰你、淹滅你。


這正是課題分離,以及主客體關係分化之所以重要的緣故。否則,什麼都糾纏在一起,就會打上無數人際關係的死結。


一個人如何說出對他人的觀點,只是顯現出這個人內在的格調及素質,那永遠不該就真的是「你」。


然後,記得不因為他人的恐懼及投射出的評價,就懷疑自己、責罵自己,反而要更靜心安穩自己、信任自己。


也不要輕易就扭曲自己。因為環境會改變、人際也會轉變,唯有你,會一直陪著你自己,到任何地方。


讓別人失望的勇氣

一個有實力且認真面對自己生命的人,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批評及論述人的。


如果有個人成天拉著人耳語及背地裡評論別人,這可能是他在人生裡最會做的事了,其他就不太擅長了。


專注專心面對自己,分心的事留給別人。


你的生命力量,在於你堅定地守護自己,專注在你覺得重要且有益於世界的事,你自然會為世界帶來真正友善且正向交流的貢獻。


你要敢於讓別人失望,這是你自由的契機。你終於可以真實地做自己。


你要知道,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甚至在你身邊最親近的人,更是毫不猶豫地認定你應該如何滿足他。


如果,你害怕那失望的眼神,覺得那份失望來自於你的失責,你就會無法逃脫,陷落在自責與罪惡感的深淵,然後盡一切力氣想要滿足對方,讓對方不再顯露出否定與失望,以此來趨避心中害怕被討厭、被排擠的恐懼。


能夠被失望,坦承被失望,接受他人的失望,是宣告自己分化與獨立的重要歷程,也才能真正地認清自己的責任,承擔起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盡一切的力氣只為了滿足他人所認定的﹁應該﹂而去討好,偽裝的自我終究有一刻會讓你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沒有了這些要求及控制的你,真正要的、想望的,究竟是什麼。


你無法決定他人到底會不會對你失望,你真正要做的努力是,別讓你對你自己,失望。


他們都可以不看好你的人生,但是你要能看好自己的人生。(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