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心理學家:成功的人 永遠不會落入5個心理陷阱

我們的大腦原本就設定成會自行在想法、點子、行動與後果之間建立關聯,但有時候,這種做法可能是錯的、負面的、誤導的。

認知行為療法專家把這種狀況稱為「認知扭曲」,包括二分法思考、斷章取義、片面妄下結論等都是。這樣的思考陷阱,可能導致我們的認知偏離事實真相,而最成功的人則有能力辨識出這種情況,不計任何代價避免這些思考上的錯誤。

心理健康作家柏吉絲(Anna Borges)訪問許多心理學家,瞭解這類思考模式如何傷害我們的健康、幸福,以及跨越挑戰達成目標的能力。

根據她的歸納,這5大陷阱是:

1.    情緒化推理
情緒化推理是指我們把自己的情緒反應當作證據,來確定事實真相,卻不使用其他觀眾客觀事證的推理方式。這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心理陷阱之一。

為了對抗情緒化推理,認知治療專家建議你自問一些問題,例如「有哪些事實支持我以情緒為根據的判斷?」「我的感受是不是可能被部分應該重新評估的偏見遮蔽了?」

當你停止把自己的感受轉化為真相,就能更有邏輯、清明地做出更睿智的決策。

2.    歸咎他人
有些人會把自己的行動和感受歸咎於他人,認為他人必須負起責任。

例如你一早出門上班,貓趁亂逃出,你因此遲到,而你把責任歸咎於貓。

麻州大學安赫斯特分校心理學與大腦科學教授惠特菠(Susan Whitbourne)解釋,這種譴責他人的行為可以讓我們避免認知到自己的缺陷或失誤,保住自尊心。

但不替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就代表你沒有從錯誤中學到教訓,也就失去了從經驗中成長的機會,離成功更加遙遠。

練習同理心,可以幫助你擺脫喜歡凡事責怪他人的習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擺脫對與錯的二分法思考。

3.    災難化思維
很多人都抱持把擔心的事加以擴大的災難化思維,例如新聞報導有颱風,你就開始擔心房子倒了、家人和自己受傷的事。

學者已經發現,不理性的恐懼跟災難化思維很有關係,總是預期最壞的後果無濟於事。事實上,研究證實這只會導致焦慮和憂鬱。

心理學家貝絲(Judith Beth)建議列出你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災難化思考上的好處和壞處,或列出所有最好的情況做沙盤推演,你就能成為更冷靜、更不焦慮、心靈更清楚的人。

4.    公平的謬誤
陷入公平的謬誤時,你會認為每一件事情都應該由公平與否來決定。

舉例來說,同事得到升遷,你沒有。你抱怨這不公平,她都沒準時到班,你比她努力很多。

但生命本來就不公平,如果只用公平的謬誤來思考,你只會更憤怒、怨懟、無助。

楊百翰大學心理學教授建議轉換心態,例如「得到升遷很不賴,但我沒辦法控制誰被升遷,也許我該問問主管明年怎麼樣能有機會升遷」。

5.    個人化
個人化包括在沒有合理原因的情況下,把一切都看做是針對你個人,或怪罪自己。

例如,兒子期末考不及格,都是我的錯,我應該花更多時間陪他唸書。

心理學家表示,這種思考會讓你內疚、羞愧,你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在這個情境下扮演了什麼角色,然後想想這一切可能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會發現其實這中間有非常多相關因素,結果並不是你直接一手促成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