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一對香港來的母子,聊天時母親談到,她以前打兒子一路打到他七年級(國一)。問她從什麼時候才停手,母親說不記得了。那孩子對媽媽說,你是打人的,當然不記得,我是被打的,我記得很清楚。
「不是媽媽改變,是我學會保護自己了,媽媽愛面子就不再打我了。」孩子提出他的觀察報告。
過去只要孩子不服管教、回嘴反抗,這位媽媽就會動手教訓。後來兒子在上過課後,有勇氣跟母親說,打人是野蠻的行為,像他自己雖然也想出手,但還是把手放在口袋裡面,所以也請母親不要再野蠻,學學文明人的舉動,把手放在口袋裡。母親因此不好意思再動手,慢慢的,就不再動手打人了。這也是孩子的改變,讓母親也有所改變。
男孩在課程中聽到什麼,讓他有力量跟母親對話?
他說是「關係責任」。這是常用在說明困境形成時的專有名詞。意即關係中之所以會產生困境,是關係中的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也就是關係中任何一方的行為表現,對彼此都是一個剌激,而對方的反應又形成新的剌激,再回給對方、引發新的反應。這樣迴向牽連交錯編織,讓問題滾大、使困境成型。
解困的方法,就是關係中任何一方提出建設性的提議,這個提議就是一個剌激,進一步發展出被接受、被認同的回應,響應也是一個剌激,又引發提議者善意的反應,於是問題逐漸化解,困境也就鬆動、邁向消融了。
一位相當於初一的香港孩子,聽懂了一些處理關係的觀念和原則,並且能實時應用在生活中,是很不容易的,不但幫助了自己,也幫助了母親不再陷入不自覺的錯誤中。
父母一定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方法常常令孩子頭痛或難過。如果孩子理解父母的愛,並有力量做出回應,就會告訴父母:我已接受到了那份愛,而方法是否能改變一些?
所以不要責怪孩子頂嘴,他們有說出真心話的勇氣,願意誠實面對與父母間的矛盾衝突,也代表著孩子擁有處理關係困境的能力,這其實也是父母親的福氣哦!商業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