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依賴父母無法獨立 拒工作永恆少女 爆增2成

我也是擔心孩子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中長大,會變成榮格說的「永恆少男或少女」,教養時我使用的兩大原則是「不打罵」+「鼓勵探索自己」

1.冷靜區
家裡設有冷靜區、專供孩子做錯事或生氣時使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然可以做錯事,我也不會打罵,做錯事唯一就是去靜坐與反思成因與結果。生氣也可以到冷靜區盡情生氣,不用壓抑!!

2.鼓勵探索自己
學校的功課重點是態度,次之是興趣!!每個孩子學習與領略的發展時間不同,成績當然也會有所不同,分數只能對當下的測驗評分並無法以此展望未來。所以我要求的是學習時的態度,只保持積極學習的心,都是好的!!

國小有各式各樣的學科與課外活動,讓孩子從課本與老師的世界中探索自己的興趣,重點是需要有「空白」的時間讓孩子吸收與消化。記得不要把時間填得太滿,讓孩子失去思考、探索自己的能力。

---------------------------------------------------------

一名30出頭的獨生女,以「準備公務員考試」為由,長達5年待在家當「永恆少女」,拒絕外出找工作。精神科醫師觀察,這類罹患「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年輕女性、近來增加約2成,多因從小被父母過分寵愛,長大無法獨立、過於依賴父母所致。

精神科醫師劉誠崇解釋,「永恆少女」觀念源自心理學家榮格(C.G. Jung),他認為若外表與年齡隨時間增長,內心卻永遠處於青少年狀態,將導致性格不成熟、無法承擔責任。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指出,該女子因從小備受呵護,畢業後進入職場,最久做不滿3個月、最短僅1周;甚至曾收治過某病患,職場上稍有不順便選擇離職,「一年換了快24個工作」,甚至還將業務帶回家請爸媽幫忙做。


楊聰財表示,根據門診觀察,近來因「依賴型人格障礙」影響找工作、職場表現的民眾,有明顯增加趨勢;他們因為依賴成性,導致行為上出現缺乏自信、消極等情形,遇到挫折就離職、沒有找新工作的動力,連包括是否就醫在內的諸多生活模式,都無法自己下決定。
他解釋,原因之一是受少子化影響,長輩過度保護子女,使得子女過於依賴父母而「長不大」,另一個原因則是現今社會求職不易,求職過程中易產生挫折。

不少人會將該類型患者和「啃老族」搞混,楊聰財提醒,「啃老族」是因為父母提供經濟援助,導致不願意外出找工作,「依賴型人格障礙」則已是一種疾病,患者容易合併情緒障礙,一受到挫折就容易出現憂鬱、暴怒、甚至睡眠障礙的症狀。

除了儘早到精神科檢查,或接受專業諮商或就業訓練之外,楊聰財建議,患者可先養成寫日記習慣,漸漸著從依賴事件中、培養獨立能力,父母也要配合醫師指示,協助患者學習自主和提升自信,並藉由擴大社交圈,讓患者擁有正常的社交和生活功能。中國時報【倪浩倫╱台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